在炎黄国私立天文研究所里,章明哲正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和图像。
他的助手匆匆走进房间,满脸焦虑地向他报告最新的卫星观测结果。
“章老师,那颗怪异形状的小行星在中途竟然诡异的加速了!”
助手的声音有些颤抖,“原本预计七天后才会降临蓝星,但现在时间缩短到了仅仅一天后!”
章明哲的眉头紧紧皱起,他迅速查看了助手递过来的数据报告。
根据卫星观测,小行星的速度突然加快,而且其轨道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。
按照目前的速度和轨道,小行星将会在一天后降落在最低点。
而这个最低点恰好位于南朝鲜附近的海域。
“这太不可思议了!”章明哲喃喃自语道。
“它怎么会突然改变速度呢?”他心中暗自思考着。
这颗小行星的异常行为让他越来越坚信它是外星文明的产物。
然而,那些海外的老学究们却对他的观点持怀疑态度,甚至与他争论不休。
但幸运的是,他在炎黄天文研究所的恩师一直支持着他的看法。
“不过,我们也不用过分担心。”章明哲稍稍松了一口气,安慰着自己和助手。
“我就不相信那么可怕的行星内部会有生命存在。”
“反正它最终会落在其他地方,对我们的影响应该不大。”
“到时候,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关系,搞到一些行星样本进行研究。”
“你好好关注那颗小行星的动态,有什么情况马上向我汇报。”
说完,章明哲不再多说什么,而是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到电脑屏幕上,继续观测其他区域的天文现象。
就在同一时刻,位于不远处炎黄国的天文台实验室里。
一群专业的研究员们也同样察觉到了这一异常情况。
他们迅速行动起来,积极地策划着一场针对近地小行星的动能撞击防御验证任务。
这场实时模拟实验意义重大,其目的在于通过实际操作来检验小行星防御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。
这不仅是为了应对当前可能存在的小行星撞击威胁。
更是为了未来积累关键技术和宝贵经验。
为了实现这一目标,研究员们提出了一种创新性的任务模式。
那就是“伴飞+撞击+伴飞”的三段式任务。
简单来说,就是要发射两颗卫星:一颗是集探测与观测功能于一身的观测器。
另一颗则是专门负责动能撞击的撞击器。
首先,观测器会被发射升空,并精确地抵达目标小行星的轨道。
一旦进入轨道,它将开始对小行星进行迅速的抵近伴飞观测。
在这个阶段,观测器会充分发挥其搭载的各种先进仪器的作用。
包括高分辨率光学成像相机、雷达成像仪、光谱仪以及各种场探测仪器等。。
对目标小行星的轨道参数、旋转状态、形状大小、表面形貌、物理特性就比如密度、孔隙率、内部结构、化学成分等进行全方位、高精度的探测与分析。
这一步是整个任务的基础,获取的详细特性参数将为后续撞击策略的制定。
撞击器的瞄准以及撞击效果的评估提供至关重要的数据支撑。
第二阶段就是精准撞击与全程观测,俗称为撞击阶段
在获取目标小行星的充分信息后,研究院们将择机释放撞击器。
撞击器将根据观测器提供的精确轨道和物理参数。
进行精确轨道机动,以极高的相对速度可达数公里每秒。
撞击小行星预设的脆弱区域或特定靶点。
在撞击前、撞击瞬间及撞击后,观测器将作为目击证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