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实就在李鸿章和北洋各将领,艳羡两江新舰的同时,防卫军的官兵们也在暗自中审视着北洋舰队的表现。
与过去相比,虽然从外在上看,北洋海军并没有什么显着的变化。但在内行者细致的观察下,还是能够看出不少异样的端倪。
究其缘由,恐怕要与一年前北洋海军总教习,琅威理的离开有关。
琅威理本是英国皇家海军的一名下级军官,因曾管带护送大清从英国购买的军舰,而被李鸿章等人认识。
北洋初建水师时,李鸿章在物色主将的过程中,更多的是出于便于日后掌控,而选择了不懂海军事务的丁汝昌。
因此,为了协助丁汝昌开展工作,李鸿章还需要为其选派一名懂专业的帮手。
而这样的人物,若能自北洋师从的英国皇家海军中聘得,则是最好不过了。
出于此前的良好印象,也是英国驻清公使的极力推荐和促成,琅威理得以中选,并数度加入北洋阵中。
因其最后一次受聘于北洋时,已经在英军中升为中校。大清也相应的提升了给他的头衔,为“副提督衔北洋海军总查”。
只不过在清廷诸人的眼中,这就是一个荣誉性质的虚衔。
在心里面,他们只把琅威理视为“客卿”。除了表面上的尊重以外,谁也没把他的“副提督”衔真当回事儿。
琅威理到来后,还是对北洋海军的操练倾注了大量心血的,表现出了很强的职业操守和责任感。
他治军严明,使得北洋风纪严肃,并保持了很高的训练水平,一时令列国刮目相看。
其严格的作风,以致军中流传“不怕丁军门,就怕琅副将”的说法。
然而因其是洋员的身份,华洋之间难以言说的成见,也让他与北洋海军中闽籍将领之间,产生了很深的矛盾。
而在上一年发生的“撤旗事件”,让这种矛盾达到了顶点。
事后,琅威理上书李鸿章讨要说法。固执于“权自我操”的李中堂,则完全偏袒刘步蟾等闽籍将领,致使琅威理怒而去职。
英国也因此对大清十分不满,宣布召回其他在北洋的英国人员,并不再接纳清廷选派的海军留学生。双方之间的海军合作,就此转入低潮。
琅威理的离开,破坏了北洋海军内部的权力平衡。丁汝昌失去了这个得力帮手后,再难驾驭那些桀骜不驯的闽籍下属。
北洋海军在失去了严厉的教习后,训练和军纪也日渐下滑,逐渐为旧式的官场恶习所侵染,日后终受其困。
可眼下,这些情形尚未昭彰,至少李鸿章是看不出来的,还因北洋海军现有的成就而感到沾沾自喜。
作为外人,两江的海军将领们虽已能察觉一二,却也不会拿这些看似捕风捉影之事,向李中堂陈述。
而在结束了旅顺的各项巡阅后,李鸿章又把巡视的活动转往山东各口。
直到近十日后才返回天津,结束了这场北洋海军成军后的第一次大校阅。
在此期间,陈济怀的特使秘密的拜会了李中堂。
所为之事,是就沙俄近期的举动,探听李大人的态度,并且期望能够共同加以应对。
然而,很遗憾的是,作为官场老将,李鸿章表现得滴水不漏。既对两江的建议不置可否,又称如何对待沙俄还得依照朝廷的旨意行事。
北洋方面如此作态,让陈济怀等人很是不爽。在此后又数次试探无果后,便彻底放弃了与其联合之念。
日后之事暂且不提,却说李中堂在此番海上校阅结束后,心中仍是意犹未尽。他在上奏朝廷,汇报巡阅情况的奏折中说:
“自经此次校阅之后,惟当益加申儆,以期日进精强,庶无负醇贤亲王历年缔造之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