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健章与洋人的关系,与刘丽川的关系,都很微妙,他与陈家人的关系也是如此。
因此他得不到信任,也是在所难免。
就在商团主力到达上海的第二天午后,陈堂携济生、济怀兄弟,与英、法、美三国代表,在法租界东南缘,黄浦江边的一处房屋内进行了会谈。
会谈的重点,就是要争取洋人的立场,和让他们坚持这立场,需要付出的代价。
以阿礼国为首的租界代表,十分希望能够利用这次上海民乱的机会,攫取更多的利益。
特别是他们企图谋得梦寐以求的,关于租界和商业、关税等的特权。
陈堂等人岂能答应这些趁火打劫的要求,自然要同洋人们展开一场激烈的辩论。
陈济怀援引西方外交惯例,要求阿礼国等人,既然宣称“中立”,就应严格遵守中立的义务,勿要再向上海县城内,供给物资。
而阿礼国等人,则傲慢的表示不屑。
他们认为商团若无他们的援助,根本拿不下县城,所以自以为有巨大的谈判砝码在手。
不过,洋人们心里也清楚,商团毕竟同清军不同,协助过商团建设的他们知道,这是一支准近代化的军队,战斗力还是不错的。
此外洋人还希望能够继续维系,与东和商行间的利益关系,而陈家人的一贯做派,也令洋人们有所顾忌。
考虑到这些后,尽管表达得很直白,甚至露骨,但洋人们又不敢太过强硬。
如此,双方唇枪舌战,你来我往,直至当日深夜,总算勉强达成了一份临时约定。
根据这份备忘录般的约定,洋人承诺,愿根据中立精神暂停对城内的一切供应。
同时他们也将紧守租界地面,断绝与城中的往来。
但是,洋人严守中立立场,也意味着,他们对城内的限制同样也适用于城外的一方。
更可气的是,阿礼国等人还不断的强调,这个约定的“临时性”!
陈堂当然明白他们是什么意思。
这就是说,洋人的承诺,并不能一直有效,而且执行得是否严格,也未可知。
说白了,什么都要靠实力说话,要想得到真正的保证,赢得尊重,就得靠自己拼命争取。
所以,最终全要看商团接下来能打成什么样子。
只有实力和利益才是硬道理,这个法则,陈家人已经能够深刻领会了。
可他们确实别无选择,能议成这样,已属难得。那就全力以赴,力争用最短的时日,平息这场动乱。
至于洋人断供后的物资保障,眼下东和商行在租界以外的仓房中还有大批库存,应可够支应一段时日。
陈济生也马上安排人手,抓紧在约定生效前,将压在租界内的物资,尽量转运出来。
此前商团到达上海后,便已经迅速完成了对整个城郊的控制。所以,当与洋人的约定正式生效的时候,便是商团开始攻城之刻。
这个时刻也很快就到了。
由于城里的刘丽川等人,早已经拒绝了陈堂发给他们的通牒。商团到达沪郊后的第四日正午,攻城如期开始了。
此时,收拢外围撤来的人员后,城中的战力共有万人左右。而他们的装备,虽然不及商团,却也有不少火器。
除了一些火铳、鸟枪、抬枪和土炮以外,刘丽川他们还从商行在城中的库房收缴到一批洋枪,又在前一段时间,从租界洋人那里走私了一部分洋枪和弹药。
因此在战斗最初时,城里抵抗的火力并不弱。
即便如此,深知不能久拖的商团,仍然毫不犹豫的发起了猛攻。
这上海县城共有七个城门。除北半边连接法租界的部分外,南半边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