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84章 快速生长(1 / 2)

《隋唐演义》中,秦叔宝花光盘缠后得到一位老妇人的帮助,吃的是“一大碗面,外加一碟蒜泥”。

有了肉固然好,没有肉的话,也可以用大蒜给主食调味,让食物更好吃。

贫困家庭对大蒜的依赖,在《红楼梦》中也能见到。

村里的包老太太去大观园陪小姐们行牌令时,第一句就是“一个萝卜一头蒜”。

除此之外,《红楼梦》中还有小厮“磕头如捣蒜”的描述。

从元代开始,人们对于大蒜的喜爱与在饮食中的使用出现了南北差异。

王祯的《农书》提到:“北方人吃饼、肉时,少不了要配大蒜。”

北方人比南方人更喜欢生吃大蒜。

而南方人则倾向于将大蒜煮熟或腌制后再食用。

明代的《广志绎》写道:“北方人喜欢吃葱、蒜和薤,而江南地区的人害怕辛辣味道。”

清代的《椒生随笔》中也提到:“南方人不喜欢吃葱、蒜,而北方人则非常喜欢,这是由于土壤性质所致。”

受此影响,到了明清时期,北方种植大蒜的面积及产量都大大超过了南方,且质量更优。

在烹饪大蒜的方法上,也分成了南北方两大流派。

北方代表如《农圃便览》中的“水晶蒜”、“糖醋蒜”、“蒸蒜薹”等;南方代表如《调鼎集》中的“腌蒜头”、“醋糖蒜苗白”等。

通过这两本书的记载可以看出,除了传统的大蒜和蒜苗,清朝时人们已经开始用各种方式(比如蒸、凉拌、腌制等)食用蒜薹和青蒜。

虽然大蒜是大众常见的食物,但在历史上并不只是普通人食用。

《唐六典》中有记录:“亲王以下的人都会享用葱、韭、豉、蒜、姜、椒之类的调料,各有不同。”

这句话显示了大蒜在唐代皇室贵族饮食中的重要性,并体现了不同的社会地位对应的供应标准。

唐朝诗人寒山曾在诗中分别描绘了上下层社会食用大蒜的情况。

“烤猪沾蒜酱,烤鸭点椒盐”展现了贵族用大蒜为美食增色的画面;

而“黄连沾蒜酱,忘记其中苦涩”则是描述寒门学子用大蒜激发自己的学习斗志。

历朝历代的上层人士中都不乏大蒜的粉丝。

魏晋到五代时期,上层阶层盛行生食鱼片,大蒜便是其中的重要调料之一。

西晋文学家潘尼在其《钓赋》中写到烹制鲤鱼片时需要搭配“西方产的大蒜,南方来的生姜,酸咸调配得当”。

《云仙散录详考》中还有隋朝地方豪绅高瓒宴请宾客时准备车马载酒肉,用臼捣蒜制成酱汁的记载。

不只是用来搭配鱼类食用,达官贵人吃其他荤菜时也会经常配上大蒜。

据《南史·张融传》记载,南朝时期出身显赫的文学家张融喜欢吃大蒜,“豫章王举办宴会招待宾客时,张融吃烤肉…想求一点盐和蒜”。

晚唐诗人唐彦谦曾作过一首名为《索虾》的诗,在描写与虾同盘食材时写道:“蒜友日相亲,瓜朋时相聚。”

这首诗生动描绘了美味的大虾与大蒜以及瓜一起上桌的情景,充满了欢聚一堂的乐趣。

北宋时期,官方宴会上使用的肉类佐料中也不乏大蒜的身影。

描述宋都临安风土人情的《梦粱录》里,在讲述庆祝“皇太后寿辰”宴席时提到,桌上摆放着“整块熟透的猪、羊、鸡、鹅肉,另外还有葱、韭、蒜、醋四碟”。

江木仔细研究了关于大蒜起源和传播的历史资料后,开始挑选合适的标签。

他安排手下员工从种子库带来一些大蒜种,并赋予它们特定的功能标签。

第一个标签是快速生长标签。